
新型书院与数字时代人文新景象 文理互动视野下的交叉学科发展 回顾
时间:2024-12-07 来源: 浏览量:
11月29日晚,澳门赌场在线门户主页 “文理互动视野下的交叉学科发展”专题讲座在立德楼二层书院第六空间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胡莉芳主讲,中国人民大学书院团委书记许艳艳主持。
讲座伊始,许艳艳老师指出,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此,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莉芳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交叉学科,共同展望未来。
首先,胡莉芳老师讲述了“文理互动视野下的交叉学科发展”这一问题的提出背景。从“学科”这一概念的内涵入手,学科交叉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二者打破壁垒、促进融合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来看,学科交叉的进一步发展是这些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接着,胡莉芳老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学科交叉的发展阶段,将其分为新起点、活跃发展和自觉发展三个阶段。在早期,科学并无明显的学科分类,跨域不同学科界限进行研究的活动由来已久,但这只是一种“前学科”的思想。到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自然科学逐渐走向成熟,为社会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学科交叉进入了新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发了人们建立类似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希望。社会科学开始主动寻求与自然科学的互动,并通过模仿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和定律来寻求自身的合法性。这一阶段的学科交叉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化和知识的专门化,推动了如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等新兴社会学科的发展。进入20世纪中期,随着二战后科学的专门化和整体化趋势加强,学科交叉进入了活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科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开放性和巨系统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开始双向互动。为了应对接踵而至的社会和技术问题,交叉成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此外,外部力量如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重结构的推动,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也促进了学科交叉的规范化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科交叉开始从理论层次的模仿和借用,深入到理论、方法论和经验三个层面的渗透。
在21世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学科交叉也进入了自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不确定性和知识竞争成为学科交叉的重要动力,创新处于一种“四重螺旋”甚至“五重螺旋”的状态。为了应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社会形势,做出负责任的公共决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日益加深。科学与社会的“融合”成为交叉方式,学科与社会之间相互纠缠,通过“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同时,学科的分化和综合发展趋势也对高等教育结构提出了综合化的发展要求。大学在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的过程中,实施各种灵活满足学科综合化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措施。
最后,胡莉芳老师从历史回归现状,讲述交叉学科历史发展对当下发展交叉学科的启示。胡莉芳老师强调,学科交叉的基本内涵在于创新,学科交叉在“借鉴”“渗透”“融合”过程中呈现“交叉活动—交叉共同体—制度化—交叉学科—常规学科—新一轮交叉活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知识在“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循环中实现了创新,学科交叉成为科学创新的“引擎”。对于学科交叉产生的原因,胡莉芳老师解释为“旧有的学科分类的体系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知识创新的需求的供给不足”,正是这种供需机制促进了学科的不断交叉发展与知识的不断创新。学科交叉面向未来,胡莉芳老师给出两点建议。其一,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开放。其二,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在提问环节,胡莉芳老师就同学对于“四重螺旋”的概念问题做出进一步阐释。“四重螺旋”实际上指的是有四种不同的力量共同参与知识的创新,包括大学、企业、政府以及民间社会。相较于之前的知识生产模式,“四重螺旋”看到了民间社会对于知识创造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造变得越发复杂和不确定,因而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参与其中。
文案 | 学术创新中心 马琛沣
摄影 | 孟子杰
排版 | 吴梦阳